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始建于1965年,是西北地区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试验站,1969年作为国家首批马铃薯品种资源2个重点保存单位之一保存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一套。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会川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1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2012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区育种岗位专家试验研究基地,201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种质资源渭源观测实验站”、被甘肃省科技厅命名为“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2018、2019年先后被甘肃省总工会评为“甘肃省劳动先锋号”、“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被中华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现已发展为集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技术服务及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试验站。
一、团队综合实力强,原创性成果丰硕
试验站现有科研人员20名,其中研究员7名,副研究员5名;博士3人,硕士5人;省科技功臣1名,省领军人才6名。团队获科技奖励15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团队带头人王一航研究员先后荣获“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甘肃省“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育成马铃薯新品种50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14个、登记品种7个,获品种权7个,发表论文140余篇。高淀粉和抗晚疫病育种位居全国第一梯队,育成的陇薯3、8、9、12、14、15、17、22号等高淀粉品种淀粉含量都在19.5%以上,最高27.34%,显著高于国内高淀粉品种18%的标准,被淀粉加工企业认可应用。其中陇薯3号薯块淀粉含量20.09-24.25%,是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品种,在西北地区年推广面积曾达320余万亩,占西北马铃薯面积的17%;超高淀粉型品种陇薯8号,薯块淀粉含量达到22.91-27.34%,实现了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育成的陇薯7、10、12、14、22号等品种,因拥有特效抗病基因而具有持久的高抗晚疫病特性,处于国内领先行列。育成的陇薯7号分别于2014、2024年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陇薯7号、陇薯10号连续多年入选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
二、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会川试验站育成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西北五省区以及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和广东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占全省马铃薯面积的近1/2和西北的1/3。育成的陇薯3、5、6、7、10号等5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尤其是陇薯7号、10号年种植面积分别突破200万亩、150万亩,位居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前十大品种。近10年来,选育的陇薯3、5、6、7、10号在甘肃省推广面积累计4000万亩以上,亩增鲜薯200公斤以上,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20亿元以上。
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开创了我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新局面。1997年率先在渭源县会川镇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推行农户订单繁育模式,向订单农户免费投放原原种或原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护价回收繁育种薯,订单农户每亩纯收益在2000元以上,远高于一般商品薯生产收益,有力提高了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创建的“试验站+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乡村振兴模式,开创了甘肃和西北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的新局面。通过站企合作,实现年均销售脱毒种薯3500吨,销售额突破一千万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力促进了新智生产力发展。
三、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试验站团队组织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遍及全省马铃薯主产县区,累计举办培训班1020余期,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经过团队几代人60年的不懈努力,试验站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在试验站长期、持续、有力的支撑下,渭源县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定西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产品加工基地,甘肃省成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大省。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六十一甲子,辉煌齐奋进,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团队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发扬“农科精神”,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己任,满怀信心投身科技支撑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在全面建设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奋发作为,鼓足干劲谱写农业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