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小麦抗逆丰产密码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鲁清林同志先进事迹
为了陇原大地的丰收,他奉献了40个春秋。田间地头,有他的足迹;科研论坛,有他的身影;耕种收获,有他的汗水。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粮棉油高产创建指导专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原站长鲁清林。
小麦育种的逐梦者
“仓廪实,天下安”,小麦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城乡居民的基本口粮。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经历过挨饿时代的鲁清林,从小就深知小麦的重要性,立志要在小麦育种上干一番事业。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从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毕业,加入了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始了小麦育种工作生涯。为了成为小麦育种的行家里手,他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为实现小麦育种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
小麦育种是一个极其辛苦的行业,几乎所有工作都要在田间完成,顶烈日、冒风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主持和参与育成了46个小麦品种,每个品种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每一次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艰辛付出的结果。他40年如一日,每年200多天坚守科研生产一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试验站是他真正的“家”。试验地里经常有他忙碌疲惫的身影,他常常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应急服务。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年轻人以他为榜样,舍小家顾大家,为甘肃小麦种业发展贡献着青春、智慧和担当。
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他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小麦抗条锈育种的“卡脖子”问题。针对甘肃省生态条件极其复杂、小麦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他带领团队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小麦种质资源10000余份,从中筛选出了1000余份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创制新种质200余份,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全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库,为小麦抗条锈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他勇攀高峰。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流行成灾率高,产量损失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甘肃陇南(包括天水市和陇南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防治的关键地带。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首次在国内利用国际已知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和持久抗性品种育成了一批携带不同抗条锈基因、分属不同抗性类型的小麦新品种,提高了疫源区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基因的丰富,解决了小麦条锈病源头区持续控制这一世界性难题。小麦抗条锈育种居全国领先水平。育成品种得到程顺和院士、康振生院士以及国内外同行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开拓创新。他带领团队通过基因累加、降低株高和改造株型,育成了一批多抗丰产小麦新品种,在抗病性和丰产性上取得了新突破。兰天36号、兰天47号和兰天48号在我省山旱地现场实收亩产分别达到714.25公斤、690.87公斤和660.89公斤,均超过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659.52公斤)。经国内权威机构多年抗病性鉴定,兰天系列小麦品种高抗小麦条锈病,兼抗多种病害,在国内少见。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主持和参与育成的小麦品种在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等省(区),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推广面积占我省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增产小麦20亿公斤以上,新增纯收益70亿元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新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对小麦育种现代化,消费结构多元化、优质化,鲁清林主动调整小麦育种思路,带领团队着力在环保、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等方面攻关,把小麦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促进甘肃小麦绿色高质量发展。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还有很多小麦育种的难关需要鲁清林及其团队攻克,他将终其一生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继续书写一名育种人的精彩篇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鲁清林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40余项科研成果,获各种科技成果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张海银种业促进三等奖1项,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制定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民进全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民进全国履职能力建设先进个人”“民进甘肃省委员会成立40周年突出贡献奖”“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感动甘肃 陇人骄子”提名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省人民政府参事他心里时刻装着甘肃的发展。他围绕甘肃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建言献策,撰写各类建言献策报告10余篇,其中2篇得到时任省委副书记孙伟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嘉毅的批示。1篇被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采用。咨政建言成果获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