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官网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励青春担当  

“陇人骄子思政课堂”在兰州大学开讲

时间:2025年11月24日 11:54
来源:党委办公室
点击:
【字体:

11月24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教育工委主办,兰州大学承办的大型思政公开课——“陇人骄子思政课堂”在兰州大学开讲。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获得者、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代表文国宏、李建武、张荣、王树林作为本期思政课嘉宾出席活动。院团委、青工委、马铃薯研究所负责同志及院属各单位新进青年代表参加。



本次思政课通过“课程导入+嘉宾讲述+交流访谈+互动提问”形式,将科学家精神与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合,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旨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汲取榜样力量、坚定人生理想,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内聚力”,以一生无悔的坚持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为强国建设开辟崭新天地。

在交流互动环节,我院青年代表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陇人骄子”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他们“热爱三农、爱岗敬业”的事迹和情怀。作为农业科研战线的生力军,要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建设现代一流科研院所挺膺担当,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陇人骄子思政课堂”是我省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重要品牌活动。它通过“理论阐释+典型示范”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本次活动邀请农业科技领域的“陇人骄子”走进高校,正是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生动实践,让青年师生在与先进典型的面对面交流中,深刻感悟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奉献精神与崇高情怀。



青年感言:

作物所青年  王 刚

观看“陇人骄子思政课堂”公开课后,深入了解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事迹,使我深受鼓舞。这个扎根黄土高原的科研团队从“一把尺子、一杆秤”开始,通过近60年的努力,育成28个优良品种,为农民增收超百亿元,为西北寒旱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资深研究员文国宏近四十年的育种坚守,到年轻的王树林助理研究员接续奋斗,他们展现了薪火相传、自强不息担当。通过聆听这堂感人肺腑的公开课,使我更加坚信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洪流,为甘肃农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小麦所青年  刘秀艳

有幸参加“陇人骄子”思政课堂,我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马铃薯研究所扎根会川一甲子,育成50个优良品种、助力农民增收超百亿余元的斐然成就碑,前辈们娓娓道来的育种故事,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农业科研最珍贵的精神内核——坚守与实干。他们用一生的光阴,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这份精神如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作为农业科研战线的新人,我将以“陇人骄子”为榜样,沉下心气、扎根基层,在田间地头锤炼过硬本领,把个人成长融入陇原农业发展的大局之中,为端牢中国饭碗、实现“禾下乘凉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马铃薯所青年  李 伟

参加“陇人骄子思政课堂”活动,我被榜样们扎根陇原大地、深耕育种事业的坚守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忘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责任,在坚守传承中勇于创新,让我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的真谛。这堂生动的思政课,不仅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更让我明白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今后我将以陇人骄子为榜样,把感动化为行动,在学习上勤学善思、锤炼本领,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勇挑重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奋斗精神,用青春汗水书写奋进篇章,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旱农所青年  马海会

参加此次“陇人骄子”思政课,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当看到我院会川试验站的前辈们,将青春与汗水默默浇灌于田野,最终结出累累硕果时,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热血沸腾!我虽在行政岗位,不能像前辈们一样在田野里挥洒汗水,但我深知,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坚实的后勤保障。未来,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把这份感动与敬佩,化为立足本职、精益求精的动力,当好科研前线的“勤务员”,为我院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生技所青年  张茹艳

听完本次“陇人骄子”的思政课,我被马铃薯种薯繁育专家们扎根陇原、惠泽乡梓的事迹深深感动。这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与我从事的胡麻育种研究初心共鸣。一粒种子,关联着农民的收成与乡村的振兴。未来,我将以骄子为镜,更坚定地深入基层,将汗水挥洒在胡麻试验田。聚焦抗旱抗病与高油高产,力争在胡麻种业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丰产增收的“金色种子”,为筑牢西北特色产业根基、端稳中国油瓶子贡献智慧与力量。

土肥所青年  孙和哲

灯光熄灭,屏幕却在我心里长亮。我院会川试验站把1965年的土坯房,熬成了今天辐射西北的种质“金库”。他们弯腰记录的110项性状,不只是数据,更是把饥饿挡在门外的一道道密码。当“陇薯8号”的淀粉率突破27%,当脱毒种薯带着试验田的泥土香奔向3500吨销量,我忽然懂得:责任不是口号,是让每一亩薄地长出金子的执念;担当不是豪言,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的笑脸成为最高影响因子。走出讲堂,我把掌声折进行囊,也把沾泥的脚印拓在心上——愿以所学为犁,以青春为种,在更辽阔的田野里,接续这场从“救命”到“振兴”的远征。

蔬菜所青年  李 通

参加陇人骄子思政课的学习,让我对科研育种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陇原大地的艰苦环境中,顶风沙、耐严寒,仅凭简陋设备扎根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开展杂交选育、抗逆性试验,用坚守攻克了马铃薯低产、抗病性差等难题。如今,随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育种周期大幅缩短,品种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这背后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科研精神传承。思政课的学习让我明白,科研之路从无捷径,唯有扎根大地、心系民生,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未来,我将以陇人骄子为榜样,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林果所青年  李艳梅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这次“陇人骄子思政课堂”让我深受震撼。我看到了一代代农业科学家最纯粹的坚守——他们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让小小马铃薯承载起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梦想。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是我的工作职责,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未来,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扎根科研一线,耐住寂寞、潜心钻研,聚焦果树抗逆难题,传承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用科技创新攻克产业痛点,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农业发展、惠及群众,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植保所青年  王燕燕

此次“陇人骄子思政课堂”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一颗颗薯种,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展望未来,我们青年一代更应主动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在未来道路上,我们需要有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深耕专业研究,积极探索绿色、高效的新型农药,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传统农艺的深度融合,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加工所青年  周媛媛

聆听了我院专家们数十年如一日选育马铃薯良种的动人故事,从老一辈的艰苦开拓到“陇薯1号”的育成推广,我深受震撼。这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粒种子的进化史,正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田垄上的奋斗史,他们用青春与智慧在风沙酷暑中坚守,用千百次失败换来金色薯花开遍陇原,这份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正是科学家精神最朴实的诠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把这种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科研精神融入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扎根的“种子”,不断汲取养分、向上生长,力争在未来也能培育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良种”,为家乡与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畜草所青年  贺俊生

聆听会川试验站的感人故事,我深受震撼。六十载薪火相传,三代科研人扎根寒旱地区,从“一把尺子一杆秤”到育成多个马铃薯新品种,用科技让“一粒种子”撑起“一个产业”,这份坚守与担当令人动容。作为从事藜麦研究刚满一年的青年科研者,我深知使命在肩。未来,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立足甘肃高原资源禀赋,聚焦藜麦耐逆育种与丰产技术攻关,借鉴“试验站+农户”模式推动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藜麦这一“超级谷物”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用青春践行科技兴农的初心。

经啤所青年  李 媚

有幸聆听“陇人骄子思政课堂”关于我院会川试验站文国宏研究员团队的访谈,我深受触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会川实验站,与土地为伴,与马铃薯为伍,在平凡中孕育伟大。从品种选育到技术突破,每一份收获都凝结着无数日夜的坚守与汗水。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骄子,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力量守护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干家。作为青年一代,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学习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与专注,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需要,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不辍,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农经所青年  孙晗嘉

陇人骄子思政课上的马铃薯育种故事,让我读懂了坚守与传承的力量。从老一辈科研人煤油灯下分析数据,到新一代用分子标记、智能监测技术缩短育种周期,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科研团队用60年接力,让甘肃马铃薯从低产“病种子”成长为年产值32亿元的“金种子”。这份扎根黄土地、心系老百姓的情怀令人动容。未来,我将以他们为标杆,秉持“探精求微”的精神,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用脚踏实地的努力书写新时代担当。



(撰稿:刘东    审核:郭家玮    网站编辑:杨城    总编辑:郭家玮)

农科热线:

电话:0931-7615000

邮编:730070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www.gsagr.cn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429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农科热线
农科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