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者姓名 |
论文题目 |
发表期数 |
登载刊物名称 |
1 |
赵刚 |
黄土旱塬区近40年降水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
2024年第26卷第3期: 164-173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 |
张建军 |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
2024, 30 (09): 1694-1704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3 |
张平良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
2024年第4期:1-8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4 |
张平良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2024年第1期:105-112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5 |
张晓艳 |
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 |
08 (2024): 32-36 |
《农业科技与信息》 |
6 |
张晓艳 |
大豆新品种佳禾1号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
07 (2024): 44-47 |
《农业科技与信息》 |
7 |
杨如萍 |
甘肃不同地理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与气象因子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
网络首发[2024-10-23]1-11 |
《作物杂志》 |
8 |
姜小凤 |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功能类群影响 |
2024年第1期:28-36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9 |
于显枫 |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立式深旋松耕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4年底33卷第10期:1872-1882 |
《西北农业学报》 |
10 |
李兴茂 |
陇鉴系列抗旱优质冬小麦品种选育实践与成效 |
2024,3(6)503-509 |
《寒旱农业科学》 |
11 |
张平良 |
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 |
2023 (6):115-121 DOI:10.11838/sfsc.1673-6257.22324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2 |
张平良 |
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 |
2023 (7):104-111 DOI:10.11838/sfsc.1673-6257.22467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3 |
张建军 |
控释尿素掺混比例对旱地玉米产量、无机氮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2023,29(06):1025-1047.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4 |
党翼 |
陇东旱塬覆膜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与减氮的响应 |
2023,40(01):236-248. |
草业科学 |
15 |
王磊 |
不同覆盖栽培对旱作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23,37(03):248-257. |
水土保持学报 |
16 |
张晓艳 |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青贮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饲草产量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
2023,46(11),99-105 |
饲料研究 |
17 |
姜小凤 |
种植方式对高寒阴湿区当归养分吸收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
2023, 41(16):196-205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8 |
樊廷录 |
甘肃省粮食生产分析及产能提升战略构思 |
2023年第41卷第4期:1-8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 |
侯慧芝 |
旱地化肥分层和深施对春小麦水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2022年第55卷第17期: 3289-3302 |
中国农业科学 |
20 |
谭雪莲 |
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变化特征 |
2022年第48卷第3期:682-694 |
作物学报 |
21 |
党翼 |
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2年第24卷第6期:156-165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2 |
王淑英 |
硒肥浸种对低温胁迫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022年第30卷第6期: |
玉米科学 |
23 |
姜小凤 |
不同套种模式对药食两用玫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
2022年第45卷第11期:29-32 |
中药材 |
24 |
张建军 |
覆膜时期和施氮量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2年第55卷第3期:479-490 |
中国农业科学 |
25 |
张绪成 |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
2021年41卷第9期:3603-3611 |
生态学报 |
26 |
张绪成 |
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
2021年27卷第2期:191-203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7 |
张绪成 |
旋耕深度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水分特性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2021年47卷第1期:138-148 |
作物学报 |
28 |
方彦杰 |
全膜覆土种植和施肥对旱地苦荞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
2021年47卷第6期:1149-1161. |
作物学报 |
29 |
方彦杰 |
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饲用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
2021年32卷第4期:1327-1336 |
应用生态学报 |
30 |
柳燕兰 |
密度和施肥对旱地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
2021年47卷第2期:320-331 |
作物学报 |
31 |
谭雪莲 |
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
2021年07-14网络首发: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09.S.20210714.1438.004.html |
作物学报 |
32 |
方彦杰 |
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土壤水分及饲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
2021年35卷第9期:2127-2135 |
核农学报 |
33 |
侯慧芝 |
半干旱区党参地膜覆盖和立式深旋耕作的水分利用和产量效应 |
2021年第3期: 520-525 |
中药材 |
34 |
谭雪莲 |
不同复种油菜-轮作模式对马铃薯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
2021年第39卷第2期,137-142+149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35 |
侯慧芝 |
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种植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
2021年10卷第4期: 412-421 |
土壤与作物 |
36 |
张平良 |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
2021年第5期:192-199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37 |
侯慧芝 |
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2021年41卷第4期: 457-464 |
麦类作物学报 |
38 |
李兴茂 |
小麦旗叶与幼苗性状的QTL分析 |
2021,(5):532-537 |
麦类作物学报 |
39 |
张建军 |
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
2021年,35卷第2期,170-177 |
水土保持学报 |
40 |
于显枫 |
深施肥对立式深旋耕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
2021年第23卷第7期,182-190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41 |
于显枫 |
不同厚度地膜对废旧地膜残留、回收影响及其使用选择概述 |
2021年第11卷第1期,32-36 |
农学学报 |
42 |
杨封科 |
不同降雨年型黑膜垄作对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
2021年第54卷第20期,4312-4325 |
中国农业科学 |
43 |
姜小凤 |
休耕和种植作物对黑麻土壤肥力的影响 |
2021年第35卷第1期,229-235 |
水土保持学报 |
44 |
姜小凤 |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
2021年第32卷第2期,4254-4262 |
应用生态学报 |
45 |
杨如萍 |
甘肃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及地理分布研究 |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00708003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46 |
杨如萍 |
甘肃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途径分析 |
2020年第4期:28-31 |
大豆科技 |
47 |
倪胜利 |
抗旱、抗条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1 |
2020年第4期:384 |
麦类作物学报 |
48 |
张建军 |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条件下旱作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特征 |
2020年第22卷第2期:132-139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49 |
张建军 |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2020年第29卷第2期:123-133 |
草业学报 |
50 |
程万莉 |
我国西北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数量及分布特征 |
2020年第39卷第11: 2561-2568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51 |
赵刚 |
宽幅播种旱作冬小麦幅间距与基因型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0年第53卷第11:2171-2181 |
中国农业科学 |
52 |
王淑英 |
长期施肥下旱地黑垆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研究 |
2020年第38卷第3: 155-162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53 |
李尚中 |
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
2020年第29卷第10期:182-191 |
草业学报 |
54 |
谭雪莲 |
小麦/油菜-马铃薯轮作对马铃薯耗水特征及产量影响 |
2020年第39卷第6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55 |
方彦杰 |
施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苦荞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
2020年第22卷第9期:143-152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56 |
马明生 |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0年第46卷第12期:1933-1944 |
作物学报 |
57 |
方彦杰 |
旱地立式深旋耕方式下有机肥替代对饲用玉米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2020年第46卷第12期:1958-1969 |
作物学报 |
58 |
侯慧芝 |
全膜微垄沟播对寒旱区春小麦苗期土壤水热环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2020年第46卷第9期:1398-1407 |
作物学报 |
59 |
方彦杰 |
地膜覆盖和施肥对半干旱区苦荞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2020年第29卷第11期:46-56 |
草业学报 |
60 |
方彦杰 |
立式深旋松耕对半干旱区饲草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
2020年第29卷第10期:161-171 |
草业学报 |
61 |
张绪成 |
半干旱区箭舌豌豆播期对间作马铃薯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0年37卷第6期:1619-1626 |
干旱区研究 |
62 |
侯慧芝 |
全膜微垄沟播对春小麦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及其光合和产量效应 |
2020年第31卷第9期:3005-3014 |
应用生态学报 |
63 |
王红丽 |
半干旱区周年全膜覆盖对玉米田土壤冻融特性和水热分布的影响 |
2020年第31卷第4期:1146-1154 |
应用生态学报 |
64 |
王红丽 |
半干旱区氮肥运筹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
2020年第31卷第2期:449-458 |
应用生态学报 |
65 |
张绪成 |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
2019年39期:179-185 |
麦类作物学报 |
66 |
张建军 |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条件下旱作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特征 |
2019年12期:79-82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67 |
陈光荣 |
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
2019年02期:217-228 |
大豆科学 |
68 |
程万莉 |
长期施肥对春玉米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研究 |
2019年第37卷第02期:108-11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69 |
王磊 |
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
2019年第33卷第2期:79-86,92 |
水土保持学报 |
70 |
张建军 |
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2019年第28卷第10期:156-165 |
草业学报 |
71 |
赵刚 |
旱塬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2019年第36卷第2期:339-347 |
干旱区研究 |
72 |
柳燕兰 |
干旱复水对穿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根源ABA的调控效应 |
2019年第37卷第1期:187-19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73 |
张平良 |
覆膜与钾肥互作对油葵产量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9年第41卷第3期:435-444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74 |
张平良 |
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9年第25卷第4期:579-590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75 |
方彦杰 |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田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 |
2019年第45卷第7期:1070-7079 |
作物学报 |
76 |
侯慧芝 |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春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
2019年第37卷第2期:150-157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77 |
侯慧芝 |
覆盖对西北旱地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的调控 |
2019年第30卷第3期:931-940 |
应用生态学报 |
78 |
曾骏 |
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2019年第37卷第5期:187-192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79 |
于显枫 |
减氮追施和增密对全膜覆盖垄上微沟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生长的影响 |
2019年第45卷第5期:764-776 |
作物学报 |
80 |
杨封科 |
土壤培肥与覆膜垄作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9年第30卷第3期 : 893-905 |
应用生态学报 |
81 |
杨封科 |
膜下秸秆还田添加腐解剂对旱地土壤 碳氮积累及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
2019年第28卷第9期: 67-76 |
草业学报 |
82 |
张建军 |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耗水特性、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 |
2018年20卷 12期:107-114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83 |
赵刚 |
西北旱塬区不同株型玉米增密对产量的影响 |
2018年第4期,101-108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84 |
樊廷录 |
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籽粒水分与机械粒收质量的关系 |
2018年第44卷第9期:1411-1429 |
作物学报 |
85 |
张建军 |
覆膜时期与施氮量对旱地玉米土壤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应从 |
2018年32卷6期:72-78 |
水土保持学报 |
86 |
张建军 |
不同有机物料与部分化肥长期定位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
2018年第3期,85-91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87 |
张建军 |
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
2018年第27卷第7期,175-186 |
草业学报 |
88 |
赵刚 |
不同播种方式对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2018年第12期:145-155 |
草业学报 |
89 |
王淑英 |
黄土旱塬黑垆土长期肥料试验土壤磷素和磷肥效率的演变特征 |
2018年第 26卷第7期: 791-798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90 |
程万莉 |
等氮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物料氮替代部分无机氮对黑垆土氮素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018年第 3期,42-47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91 |
李尚中 |
旱地玉米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品质效应 |
2018年第27卷第4期,34-44 |
草业学报 |
92 |
谭雪莲 |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组成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
2018年第36卷第4期:1-8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93 |
柳燕兰 |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春玉米叶片光能利用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018年第32卷第1期:339-343, |
水土保持学报 |
94 |
张绪成 |
立式深旋松耕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2018年第27卷第12期,156-165 |
草业学报 |
95 |
张绪成 |
西北半干旱区深旋松耕作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
2018年第29卷第10期:3293-3301 |
应用生态学报 |
96 |
李尚中 |
品种、密度与覆膜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7年第26卷第12期,35-47 |
草业学报 |
97 |
陈光荣 |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
2017年第26卷第10期,46-55 |
草业学报 |
98 |
陈光荣 |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
2017年第43卷第4期,596-607 |
作物学报 |
99 |
陈光荣 |
甘肃不同生态区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2017年第19卷第3期,63-71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100 |
张建军 |
黄土旱塬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
2017年第50卷第6期,1016-1030 |
中国农业科学 |
101 |
张建军 |
长期定位施不同氮源有机肥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7年第43卷第7期,1077-1086 |
作物学报 |
102 |
王磊 |
适宜机械收获株行距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7年第24卷第5期,363-370 |
水土保持研究 |
103 |
王磊 |
春玉米品种与栽培模式对黄土旱塬土壤水分的影响 |
2017年第25卷第1期,113-120 |
玉米科学 |
104 |
张平良 |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7年第 35卷第1期, 50-54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05 |
陈光荣 |
西北灌区西瓜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模式群体配置技术研究 |
2016,35(2):245-250 |
大豆科学 |
106 |
陈光荣 |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
2016,49(3): 455-467 |
中国农业科学 |
107 |
李兴茂 |
抗旱、丰产冬小麦品种-陇鉴108 |
2016,3:158 |
麦类作物学报 |
108 |
张平良 |
不同覆盖方式与平衡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6,第6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09 |
谭雪莲 |
轮套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
2016,(9):45-50 |
灌溉排水学报 |
110 |
谭雪莲 |
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 |
2016,(8):30-35 |
灌溉排水学报 |
111 |
于显枫 |
施肥对旱地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
2016,27(3):883-890 |
应用生态学报 |
112 |
侯慧芝 |
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蚕豆间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 |
2016, 25(6):71-80 |
草业学报 |
113 |
柳燕兰 |
不同配方土壤熟化调理剂对新修梯田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 |
2016.34(4):139-145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14 |
王红丽 |
黑色地膜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2016,36(16):5215-5226 |
生态学报 |
115 |
张绪成 |
半干旱区减氮增钾、有机肥替代对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水肥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调控 |
2016,49(5):852-864 |
中国农业科学 |
116 |
张绪成 |
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间作种植马铃薯和豆科作物的水热及产量效应 |
2016,49(3):468-481 |
中国农业科学 |
117 |
张建军 |
不同用量有机肥对陇东旱塬黑垆土磷素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
2016,(2):32-38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18 |
张建军 |
揭膜时期和施氮量对陇东旱塬春玉米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
2016,(4):90-95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19 |
赵 刚 |
黄土旱塬集雨保墒措施对苹果发育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
2016,32(1):155-160 |
农业工程学报 |
120 |
张建军 |
旱地玉米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
2016,30(11):2274-2281 |
核农学报 |
121 |
王淑英 |
生物降解膜降解、保墒增温性能及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2016,34(1):127-13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22 |
樊廷录 |
旱地地膜玉米密植增产用水效应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
2016,49(19):3721-3732 |
中国农业科学 |
123 |
党翼 |
不同用量的有机肥对陇东旱地春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2015(3)62—65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24 |
赵刚 |
黄土旱塬区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 |
2015,26(4):1199-1204 |
应用生态学报 |
125 |
侯慧芝 |
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对土壤水热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2015,41(10):1586-1594 |
作物学报 |
126 |
王磊 |
夏闲期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5,34(5):55-58 |
灌溉排水学报 |
127 |
樊廷录 |
限量灌溉不同品种冬小麦茎可溶性糖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
2010,43(12):2428-2434 |
中国农业科学 |
128 |
樊廷录 |
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
2013,46(2):300-309 |
中国农业科学 |
129 |
王淑英 |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土壤氮素变化 |
2015,21(6):1487-1495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30 |
王淑英 |
生物降解膜降解、保墒增温性能及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2015,33(6):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31 |
王淑英 |
不同收获期玉米杂交种种子活力研究 |
2015,23(3):80-85 |
玉米科学 |
132 |
杨封科 |
气候变化对甘肃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
2015,26(3):930-938 |
应用生态学报 |
133 |
杨封科 |
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
2014,28(2):0302-0308 |
核农学报 |
134 |
夏芳琴 |
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条件和产量的影响 |
2014,28(7):1327-1333 |
核农学报 |
135 |
张平良 |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玉米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4,32(4):169-17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36 |
侯慧芝 |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14,34(19):5503-5513 |
生态学报 |
137 |
侯慧芝 |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对春小麦耗水、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 |
2014,47(22):4392-4404 |
中国农业科学 |
138 |
樊廷录 |
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2014,(15):2960-2970 |
中国农业科学 |
139 |
樊廷录 |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甘肃河西玉米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
2014,(5 ):1-6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40 |
李尚中 |
不同覆膜集雨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4,(2);458-466 |
应用生态学报 |
141 |
张建军 |
控释尿素基施及普通尿素分期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4,28(5): 912-918 |
核农学报 |
142 |
杨封科 |
甘肃旱作大豆全膜双垄种植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
2013,24(11):3145-3152 |
应用生态学报 |
143 |
赵刚 |
夏休闲期复种油菜对旱地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13,24(10)2807-2813 |
应用生态学报 |
144 |
张建军 |
耕作方式与施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
2013,24(4):1001-1008 |
应用生态学报 |
145 |
李兴茂 |
陇东旱塬区降雨量演变与冬小麦产量和生长发育变化关系的探讨 |
2013,31(2)28-31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46 |
姜小凤 |
水分胁迫对春小麦陇春27号光合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013,27(5):0698-0702 |
核农学报 |
147 |
王红丽 |
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 |
2013,46(5):917-926 |
中国农业科学 |
148 |
王红丽 |
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
2013,33(18): 5580-5588 |
生态学报 |
149 |
董博 |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
2012,30(6):88-9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50 |
董博 |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2012,43(6):1467-1472 |
土壤通报 |
151 |
杨如萍 |
中国不同地区科技示范县大豆单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 |
2012(04): 557-567 |
大豆科学 |
152 |
康恩祥 |
诱抗剂复合处理对甜瓜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012,3,30(2)150-15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53 |
王勇 |
黄土高原旱地秋覆膜及氮肥秋基春追比例 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12,45(3)460-470 |
中国农业科学 |
154 |
倪胜利 |
20份美国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012,30(4) 248-252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55 |
柳燕兰 |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绵土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2012,43(4):798-803 |
土壤通报 |
156 |
刘晓伟 |
半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方式研究 |
2012,20(2)107-110 |
玉米科学 |
157 |
刘晓伟 |
全膜双垄沟不同覆膜时期对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
2012,26(3) 602-608 |
核农学报 |
158 |
谭雪莲 |
连作对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区系和产量的影响 |
2012,26(9):1322-1325 |
核农学报 |
159 |
张平良 |
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12,1(30) 132-137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60 |
于显枫 |
高浓度CO2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干物质积累及碳氮关系的影响 |
2012,26(7):1058-1063 |
核农学报 |
161 |
于显枫 |
高CO2浓度和遮荫对小麦叶片光能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2012,20(7):895-900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162 |
郭贤仕 |
旱后复水对不同玉米品种蒸腾效率的影响 |
2012,20(1)95-99 |
玉米科学 |
163 |
郭贤仕 |
甘肃省旱地农业技术创新与实践 |
2012,14(3)65-69 |
中国工程科学 |
164 |
柳燕兰 |
长期定位施肥对旱地黑垆土钾素空间分布及有效性影响 |
2011,5(25),64-68 |
水土保持学报 |
165 |
吕军峰 |
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
2011,30(2)234-237 |
大豆学报 |
166 |
王红丽 |
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
2011,35 (8): 25-833 |
植物生态学报 |
167 |
王红丽 |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2011,22 (10): 2609-2614 |
应用生态学报 |
168 |
张绪成 |
施氮和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小麦旗叶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的影响 |
2011,22(3) |
应用生态学报 |
169 |
张绪成 |
高大气CO2 浓度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光合能量分配的调节 |
2011, 37(6) |
作物学报 |
170 |
张绪成 |
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旗叶光合能量利用对氮素和光强的响应 |
2011,31(4) |
生态学报 |
171 |
郭天文 |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2011,42(4):812-815 |
土壤通报 |
172 |
王淑英 |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011,42(2):307-310 |
土壤通报 |
173 |
张建军 |
PAL肥料缓释剂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2011,19(6):78-81 |
玉米科学 |
174 |
李尚中 |
夏休闲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
2011,21(2):222-225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75 |
唐小明 |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2011,19(4)103-107 |
玉米科学 |
176 |
张朝巍 |
施肥与保水剂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增产效应的研究 |
2011,29(6):152-156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77 |
杨如萍 |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
2010(1): 252-256 |
水土保持学报 |
178 |
姜小凤 |
施肥方式对汉地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
2010 ,24(10) : 136-141 |
核农学报 |
179 |
王淑英 |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农田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2010 ,24(5)1044-1050 |
核农学报 |
180 |
陈光荣 |
水肥对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2010(1) 142-148 |
核农学报 |
181 |
王立明 |
提高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覆膜方式研究 |
2010(5) 767-771 |
大豆科学 |
182 |
于显枫 |
氮素对高大气CO_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2010,21(9):2342-2346 |
应用生态学报 |
183 |
张绪成 |
高大气CO_2浓度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光能利用的影响 |
2010, 34 (10): 1196–1203 |
植物生态学报 |
184 |
张绪成 |
氮素对高大气CO_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
2010, 36(8): 1362-1370 |
作物学报 |
185 |
赵刚 |
不同品种冬小麦冠层温度与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 |
2010,31(3):334-337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86 |
张建军 |
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2010,28(1):247-25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87 |
李尚中 |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的水温及增产效应 |
2010,43(12):922-931 |
中国农业科学 |
188 |
樊廷录 |
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
2013,46(2):300-309 |
中国农业科学 |
189 |
高世铭 |
旱地不同覆盖沟垄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
2010(24)2 |
水土保持学报 |
190 |
张建军 |
有机肥对陇东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
2009,(29)8:1656-1662 |
西北植物学报 |
191 |
李尚中 |
旱地玉米抗旱减灾覆膜方式研究 |
2009,(23)1:165-169. |
核农学报 |
192 |
李尚中 |
稀植栽培对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09,27(6):102-107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3 |
侯慧芝 |
干旱灌区冬小麦分蘖冗余的研究 |
2009,17(3):522-526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194 |
张绪成 |
甘肃省黄土高原旱作区干旱灾害特点及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建立 |
2009,27(5)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5 |
陈光荣等 |
粮草豆隔代种植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
2009,23(4):54-58 |
水土保持学报 |
196 |
郭天文 |
钠盐胁迫对苹果树体内钠累积的影响 |
2009,23(2):254-357 |
核农学报 |
197 |
董博 |
寿光市不同棚龄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
2008,19(8):1769-1774 |
应用生态学报 |
198 |
谭雪莲 |
氮素对小麦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和能量转化特性的调控 |
2007.6,21(3):305-310 |
核农学报 |
199 |
张绪成 |
氮素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和吸收光能分配特性的调控 |
2007,45(1):13-18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 |
张绪成 |
施氮量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
2007,18(7):1447- 1452 |
应用生态学报 |
201 |
张绪成 |
施氮对旱地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荧光特性的影响 |
2007,21(3):299-304 |
核农学报 |
202 |
赖丽芳 |
不同养分对籽瓜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
2007,25(3):28-31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3 |
张绪成等 |
施氮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光合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
2007,15(6):59-64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4 |
张绪成等 |
施氮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叶片光合与呼吸的调控* |
2006,17(11): 2064-2069 |
应用生态学报 |
205 |
张绪成等 |
氮素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膜质过氧化的调控 |
2006,1:106-112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6 |
高育锋等 |
陇东地区不同生态型冬小麦抗旱性研究与适宜品种的筛选 |
2005,23(6)32-37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7 |
李兴茂等 |
甘肃省旱地冬小麦资源HMW-GS的遗传变异 |
2005,23(6):80-83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8 |
张绪成等 |
NO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
2005,4:812-818 |
西北植物学报 |
209 |
张绪成 高世铭 |
NO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 |
2005,25(4) |
西北植物学报 |
210 |
张绪成 |
定西旱地糜子高产栽培理论依据及技术 |
2001,22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11 |
张绪成 |
旱地地膜谷子节灌制度研究 |
2001,22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12 |
张绪成 |
集雨造林工程应用效果研究 |
2001.2 |
水土保持学报 |
213 |
郭贤仕 |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2001专刊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14 |
张东伟 |
"3s"技术在集水高效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
2000.11 |
中国水土保持 |
215 |
杨封科 |
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
2004.4 |
灌溉与排水学报 |
216 |
杨封科 高世铭 |
甘肃半干旱区集水农业用水模式及深化研究的思考. |
2004、1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17 |
樊廷录 |
甘肃省黄土旱地冬小麦—玉米轮作制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 |
2004,10(2):127-131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18 |
王勇 |
旱地秋覆膜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的特性研究 |
2004,12(1):76-78 |
玉米科学 |
219 |
王立明 |
旱地地膜冬小麦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研究 |
2003,(1):121-123 |
水土保持研究 |
220 |
唐小明 |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径流场修建与集水效率研究 |
2003,(1):137-140 |
水土保持研究 |
221 |
樊廷录 |
旱地农田微集水种植的生产潜力增进机理研究 |
2003,(1):98-100 |
水土保持研究 |
222 |
樊廷录 |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特色农业产业经济 |
2003;(1):110-114 |
水土保持研究 |
223 |
高育锋 |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2003,(1):90-91 |
水土保持研究 |
224 |
刘一 |
旱地地膜玉米有限供水研究 |
2003,(1):101-103 |
水土保持研究 |
225 |
刘一 |
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
2003,(1):40-42 |
水土保持研究 |
226 |
唐小明 |
有机肥的保水培肥效果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03,(1):130-132 |
水土保持研究 |
227 |
樊廷录 |
提高黄土高原旱地抗逆减灾能力的肥料定位试验研究 |
2003,(1):38145 |
水土保持研究. |
228 |
王勇 |
集雨补灌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
2003,(1):104-105 |
水土保持研究 |
229 |
罗俊杰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灌溉制度研究 |
2003,22(3):25-28 |
灌溉与排水学报 |
230 |
王勇 |
旱地冬小麦周年覆盖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
2003,(9):124-126 |
水土保持研究 |
231 |
王勇 |
旱地农田塑膜集水技术及补灌效应研究 |
2003,22(5):17-19 |
灌溉与排水学报 |
232 |
王勇 |
旱地地膜冬小麦不同播前底墒研究 |
2003,11(3):117-120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33 |
刘一 |
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公路边坡草种适应性 |
2002,(6):43-48 |
草业科学 |
234 |
樊廷录 |
关于黄土高原径流农业发展的思考 |
2002,(9):27-32 |
水土保持学报 |
235 |
樊廷录 |
旱地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实践与思考 |
2001,(6):187-199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36 |
樊廷录 |
高新技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001,23(3):187-199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37 |
王勇 |
旱地不同年型地膜小麦、玉米集雨节灌的产量效应 |
2000,21(5):304-308 |
农业现代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