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建平研究员,凭借其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载誉而归。

油香最忆是胡麻 只为胡麻花更艳
胡麻叶片狭长,花朵很小,但着实漂亮,在黄土高原的透明阳光下,开花时节一片蓝色在风中摇曳,是非常动人的景象。如果说很多人的一生都和一件事相连,那么张建平的一生就注定了与胡麻为伴。自从进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事胡麻科研工作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张建平,现任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甘肃省种子协会理事长、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国家胡麻育种联合攻关组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特色油料指导小组副组长、农业农村部油料专家组成员、甘肃省胡麻品种改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特色油料组副组长等职务。2007年获得第六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2016年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
与胡麻结缘,精育良种。张建平获我国第一个亚麻新品种权,也是目前国内育成胡麻品种最多的人。一个个胡麻新品种切实助推群众增产增收,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从大学实习开始,张建平就迷恋上了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贫瘠越要逆生长的特色作物,开始了他与胡麻的不解之缘。近30年来,张建平与团队一起,执着培育支撑胡麻产业的那一粒胡麻种子。开展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优异种质,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创造新种质,创新育种技术选育优良新品种,推广新品种让农民增产增收,成为张建平年复一年的工作。“勤下地、多观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才能育出好品种”。这是所有育种人的心得,而张建平也是这么坚持的。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重大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20多项。育成常规品种陇亚8-19号等系列胡麻新品种12个。育成的胡麻新品种陇亚9号,抗病丰产、早熟优质及矮秆抗倒,比对照品种陇亚7号增产12.13%,早熟3-7天,解决了生产早熟抗倒品种缺乏的问题,年最大种植面积近130万亩,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的胡麻新品种陇亚10号,在国家区试中较陇亚8号增产10.86%,,含油率40.89%,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和甘肃、青海省品种审(认)定,获得我国第一个亚麻新品种权,年最大种植面积达168万亩,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的抗旱丰产抗病优质胡麻新品种陇亚11号,属于1级抗旱品种,抗旱丰产性突出,在甘肃省区试、国家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位,大面积生产示范中较对照增产8.87%-21.39%,高抗枯萎病,品质优良,作为"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推荐品种和技术示范推广,累计示范推广300多万亩,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针对生产发展需求以高产优质宜机收为目标,不断创新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先后育成的陇亚13、14、15、16、17、19等系列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新品种登记,张建平是目前国内育成胡麻品种最多的人。一个个胡麻新品种切实助推群众增产增收,支撑着胡麻产业顽强的发展,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甘肃及全国胡麻产业发展和保障优质健康食用油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坚持创新是追求,也是超越,更是科研工作者履行责任的内在动力。张建平开展新技术研究和胡麻基因组染色体水平组装,首次基于不同类型品种比较基因组与群体分析的方法对亚麻驯化与改良机制进行解析,使我国胡麻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胡麻是自花授粉作物,能不能像水稻一样,能不能有杂交胡麻。从参加工作开始,张建平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寻求创制不育系的路径和方法。1998年和团队通过开展抗生素诱导,获得了可遗传雄性不育突变体。通过多年形态学、细胞学、遗传机制、温敏特性、杂种优势机制及定向选育等大量研究,研究明确了新雄性不育系的为珍贵的温敏型不育,具有选育杂交胡麻的巨大潜力,开辟了两系法胡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胡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温敏型胡麻雄性不育系,在世界上率先选育成功胡麻杂交种。选育的5个胡麻杂交品种先后通过了国家或甘肃省品种审定(登记)。建立的“两系法”杂交制种技术体系,杂交种制种产量一般60-100kg/亩,纯度达90%以上,率先实现了杂交种的规模化生产。相关研究获得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8年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瞄准科技前沿、才能赋能农业未来。面对胡麻是小作物,研究薄弱的现状,张建平勇于面对挑战,面向科技前沿,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展胡麻基因组染色体水平的组装,首次基于不同类型品种比较基因组与群体分析的方法对亚麻驯化与改良机制进行解析。构建了高密度胡麻遗传连锁图谱,开展株高等重要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解析,成功建立了胡麻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体系,为我国开展胡麻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明确了我国不同环境对胡麻不同品种籽粒的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木酚素、蛋白质等重要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规律,为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获得发明专利6件,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在iScience、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BMC Plant Biology和作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2部,使我国胡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沿。
服务县域经济,擦亮胡麻甘味品牌。开展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项目,建立“胡麻油感官评价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等开展评价,得到会宁胡麻油香味和理化特性2个特质指标,为会宁胡麻油品牌打造提供科学依据。
胡麻是一种油料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胡麻这种农作物耐旱耐寒耐瘠薄能力非常强,适合在甘肃等西北华北贫瘠的干旱瘠薄的土地上生长,胡麻油富含α-亚麻酸,是公认的健康食用油。胡麻耐寒耐旱,是具有“优质、绿色、健康”寒旱特质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为服务县域经济,擦亮胡麻甘味品牌,张建平作为会宁科技帮扶团胡麻产业组长,主持开展了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会宁胡麻油”评价项目,建立了“胡麻油感官评价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安全性、产品品质特色、历史文化等方面对会宁胡麻油开展了评价,得到了会宁胡麻油香味和理化特性2个特质指标,为会宁胡麻油品牌打造提供了较客观的科学依据。采用优良品种,形成 “标准化基地建设+优良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为主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升了生产技术。经过当地政府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会宁县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亚麻籽之乡”的美誉。"会宁胡麻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会宁胡麻油”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会宁县每年胡麻播种约15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胡麻种植基地。
张建平热爱他的职业,热爱胡麻育种工作,他说:“在我心里种下浓重的藩篱,不为寻找、不为等待,只为胡麻花开一季......我是一个种地的人,如果我还有一点成绩的话,那也是我的团队成员共同的努力,我一定要带领我的团队争取创造更多的成绩,让胡麻花开的更艳,胡麻油香飘的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