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果树业的守望者

2016年06月22日 00:00  点击:[]

王发林,男,汉族,1964年11月生,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果树育种与栽培技术科研工作30年,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地厅级奖励4项。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批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甘肃省“千名领军人才工程”和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兼任甘肃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委员园艺作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发林同志201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 2011年甘肃省十大陇人骄子提名奖。

王发林同志在科研和创新实践当中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理念,研发和创新成果支撑了甘肃省果树产业的发展。苹果是甘肃省栽培面积最大、分布区域最广、产生效益最显著、支持农业最强劲、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果树树种。但是,甘肃省东部苹果主产区80%以上的果园属雨养农业区,年降雨量仅有430毫米至500毫米,没有灌溉条件。干旱少雨成为制约甘肃省苹果产业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将有限的季节性降雨存贮起来转变成果树全年可利用的水分?他带领团队成员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研发成功了一种果树抗旱保墒技术“旱地果园垄膜保墒集雨技术”,开创了我国旱地果树有效保墒技术的先河。该项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提高土壤含水量23.5%,增产25%以上,优质果率提高30%,亩增收800-1000元,有力地支撑了甘肃省苹果产业的高效发展。现已在苹果、桃、梨、核桃、葡萄等主要果树上大面积应用推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700万亩左右。同时,陕西、山西等地的有关县(市)果业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组团来甘肃省参观学习,并且已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探寻“怪事”根源,挽救天水葡萄产业。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北山山地葡萄园是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山旱地鲜食葡萄基地。2007年前后,葡萄园常发生不明原因的死树现象,果农说“真是怪事,我们从没有见过”。眼看着好端端的葡萄园一片片死亡,果农束手无策,哀声丧气,准备毁园,改种其它作物,直接影响到果农的经济收入和正常生活。面对此情,王发林带领技术人员、并邀请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植保专家共同商讨对策。经过科技人员的广泛调研,并经过鉴定,死树的原因被确诊为危害根部的“葡萄白纹羽病”,甘肃属首次发现。然而祸不单行,葡萄园同期又出现了一种不认识的虫子,该虫子主要啃食危害葡萄幼嫩新梢和越冬枝蔓,轻则造成减产,重则造成整株树死亡。该虫子在天水市麦积区的4万多亩葡萄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王发林急群众之所急,邀请和组织专家调研和专家组的鉴定,该虫为“葡萄双棘长蠹”,也是甘肃首次发现的一种破坏性害虫。他一边安排科研人员长期住点跟踪调查研究,一边积极争取研究经费。经过艰辛的努力工作,科技人员现掌握了“一病一虫”的发生规律,并总结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一病一虫”的发现和有效防控,挽救了当地葡萄产业。

王发林同志20多年坚持果树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自主选育相结合,为甘肃省果树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做出了贡献。他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合作育成的“京陇七号”水蜜桃在全国最大桃产区之一的甘肃省秦安县累计结果面积37万亩,占该县桃栽培面积的50%以上,已成为甘肃省桃产区的主导品种。“十一五”期间。甘肃省陇南地区发挥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把核桃定为特色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但品种杂乱,核桃的产量、品质与市场竞争不强。王发林将这一重任承接在自己肩上,向甘肃省科技厅申报了“优质核桃新品种选育及优质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重大项目。引进国内外优良核桃新品种36个,筛选出适宜当地发展的核桃优良新品种7个,同时通过资源普查优选出了3个地方优良品种陇薄香1号、陇薄香2号、陇薄香3号,确立了陇南地区适宜种植的核桃主导品种,建立起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为当地核桃产业品种良种化、基地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王发林同志及其科研团队先后育成桃、核桃、梨、葡萄果等11个果树新品种,在生产中累计推广应用300多万亩。

不怕艰苦,深入产区调查,有效保护了甘肃省地方果树资源。甘肃省境内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果树资源种类繁多,是多种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地,蕴含抗旱、抗寒等基因类型,是培育果树新品种的基础性材料。但受生产、开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资源流失严重,有的频临灭绝。在甘肃省果树界老前辈工作的基础上,王发林同志带领其科研团队克服种种困难,10多年坚持深入开展甘肃省地方果树资源调查,跑遍了甘肃的果树产区和天然林区,收集、保存了包括苹果、梨、桃、杏等在内的甘肃省地方果树资源230份,有效的保护了甘肃省地方果树资源;在此基础上申请到了农业部西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为我甘肃省或我国果树抗寒、抗旱育种奠定了基础。保存的濒临灭绝的适宜甘肃栽培的抗寒抗旱苹果优良砧木——倒挂珍珠,现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苹果苗木繁育中采用的主要砧木之一。

注重人才培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服务甘肃省果树产业。2007-2008年,王发林在得知农业部和财政部要启动建设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消息后,他准确把握方向,超前谋划,多次去北京、南京、天津、郑州、河北等地与相关专家联系,并真诚邀请相关权威专家来甘肃考察指导工作,以加深对甘肃果业的了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家启动建设的四个北方落叶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中,甘肃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是全国唯一承担苹果、梨、桃、葡萄4个树种的区域性综合试验站的科研单位。4个综合试验站的申报成功和长期稳定支持,为科技人员搭建了安心科研、创新的平台;依托试验站在甘肃省果树产区的20多个县(区)建有试验示范基地,果树优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发、创新,为甘肃省果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国家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王发林被聘为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这也是我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桃综合试验站。他肩负起了组织、带领甘肃省桃科技工作者为甘肃省桃产业的发展而努力的重任,对布设在天水、兰州、嘉峪关3个市的5个示范县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统筹协调和指导,为甘肃省桃产业的提质增效做出了贡献。

上一条:耕耘只为油更香 下一条:耕耘只为油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