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加强中药材春耕备耕生产的建议
2020年02月21日 00:00  点击:[]

事农业种植的朋友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距离立春时节已过半月,按照往年,春耕已拉开序幕,农民朋友们也在加紧采购即将用到的农业生产资料。 然而,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春耕将面临较大压力。

一、疫情对农业的影响

毫无疑问,疫情对农业的影响是显著的,无论在生产、流通端还是销售环节。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够畅通。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堵、“人传人”传播等因素,售卖农业生产资料的商户多处于关门闭市的状态。由于在当地市场买不到农资,农民朋友只能选择从网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资料。但纵观全网的发货周期看,大部分仍处于短期不发货或者无货可发的状态。另一方面,疫情也给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打赢这场“防疫战”,不少村落都采取了封村、封路措施,很多在其他村落租用土地的种植户生产资料运不进去,农事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技术下乡等生产性服务也被迫停止。

2、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农产品再多再好,运不出去只能是血本无归。近日,因部分地区的封路政策,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去,或者急需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3、对市场消费的影响。疫情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可能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导致价格飙升,如蔬菜等。多地都发生蔬菜等产品价格的陡然暴涨。另一方面,疫情暴发减少了人们聚集活动,在疫情彻底结束前,实体经济有可能进入短暂的萧条期。而农村互联网平台则有可能进入急速上升的发展期,很多农业经营活动在线上进行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4、疫情使“三产”受损严重。休闲旅游相关的休闲农场、三产融合园区受到影响损失较大。餐饮住宿、休闲农业戛然而止,中止了对外营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疫情期间普遍倡导大家远离人群,避免参加聚众活动,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三产融合产业必然受到影响而减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这或许会加重隐性滞销的发生。

二、中医药发展或将迎来大好机遇

病毒疫情一般对中药材有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中药材、中药茶饮等具有保健功能、杀菌功能的产品的需求,或将刺激中药材迎来强劲的发展机遇。

1、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断积累疾病防治知识,这些中医知识逐渐成为人类的“问世医学”。主要包括:一是“取食消痛”说。早期人们发现食用某些动植物后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开始有目的地寻找能够减轻病痛的动植物,后来出现了“神农尝百草”。二是“热石消痛”说。古人当烘火取暖时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三是“按压解痛”说。人们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较尖锐的石器按压刺激后反而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发现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中医药学。四是“望闻问切”说。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

钟南山团队开出新冠肺炎预防凉茶处方;肺炎一号方3天内获广东药监局临床应用研究应急审批;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武汉市的医院、隔离区、方舱医院中医药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次新冠肺炎根据病因症状及病机分析,似属中医文献记载也较少的湿毒疫。主要证候要素是湿、热、毒、瘀及气虚,湿邪致病的特点明显。因为华中地区气候湿润,今年武汉又是暖冬季节,加之年末又遇较长寒湿天气触发,形成了湿毒疫疠之气致病的外在条件。

2、中医药在新中国历次重大传染疾病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有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新中国的几次重大传染性疾病救治中表现突出。一是成功防控乙脑炎。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家庄、北京、广州等地先后爆发流行性乙型脑膜炎。在患病人数众多、死亡人数剧增、西药治疗未见奏效的关键时机,名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医辛凉透邪、清气泄热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且没有出现后遗症。二是成功防控疟疾之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中医科学家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三是快速处置非典之灾。2003年SARS疫情侵袭我国,在北京地区中医药介入治疗半个月后,疗效开始提升,死亡率下降了20%,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四是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成功实例。目前正在防控和处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诊疗方案明确给出了中医药方。中国工程院仝小林院士在武汉一线提出,中医在疫情预防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都有适宜的方案。北京首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中医药的重要贡献。据媒体报道,截至1月28日,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疑似患者中药干预率达到90%以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居家的患者有15例。事实证明,中医防治传染性疾病大有可为。

三、中药材春耕生产存在的问题

1、实地技术培训受到疫情影响。

去冬今春,本是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的大好时机,但是由于目前疫情的影响,给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讲“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疫情已经对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农资行情需要全力稳定供应。

目前复合肥工厂及一些工业需求客户的开工率恢复缓慢,基层市场还存在着“封村”之类的阻碍,物流紧张本就是双刃剑,现在的物流紧张在局部已近乎是中断,所以导致了需求暂时的延后,种子种苗市场还未完全进入运行。

四、中药材春耕生产备耕建议

1、突出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和春耕组织生产。要加大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加快下拨速度,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各项补贴资金要在春耕生产前全部发放到位,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作用,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确保投入不减少,标准不降低。一是要抓好农资的准备,进一步落实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准备工作,确保农用物资及时供应。春季是假冒伪劣农资销售高发季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市场更容易成为监管的死角,执法部门要应加强农资监管,保证农民用上放心的合格的农资。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哄抬价格等行为杜绝坑农骗农事件发生。二是要按标准化组织生产。

2、突出抓好种子种苗统筹和市场管理。一是要强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管理及源头保障,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供给体系建设,中药材质量稳定需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中药材生产规范化需要优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做基础。二是要通过市场统筹监管,坚决杜绝药材种子种苗生产无标准,经营无渠道、管理无办法的“三无”状态。完善市场体系,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

3、突出抓好中药材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一是要引进示范满足我省特色中药材和农艺要求的农机装备,加快适合平川区大型复式机具和沟壑区小型农机具推广应用。二是要普及高效适宜的中药材技术,在中药材产业优势区域建设特色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应用,不断提升全省特色中药材农技与农机化综合应用水平。

4、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是要大力推广优质种苗和地膜栽培、长效缓释专用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等核心技术应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建成土质良好、通行便利、互联互通、抗灾能力较强的高标准中药材生产基地。二是要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带动主产区农户广泛参与,建设高标准规范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作物秸秆覆盖及还田,减少中药材种植环节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中药材品质,促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5、突出抓好线上培训和技术服务落实。一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省、市(州)、县(区)三级中药材产业科研支撑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生产技术人员和药材种植大户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二是要适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春耕生产一线,开展指导服务,对主产区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方式,推动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三是要紧密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工作要求,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积极推行“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组织农业科研专家农技推广骨干人员采取信息发布、网络课堂、专家视频、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服务。

上一条:甘肃省养殖场应对“新冠病毒”疫情... 下一条:关于应对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稳步做好...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www.gsagr.cn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