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快讯| 文件通知| 代表风采| 媒体聚焦| 党的知识
王发林:一枝一叶总关情 初心不改只为民
2019年11月09日 00:00  点击:[]

王发林,一个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但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都认得他,知道他是果园里的好把式,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他是甘肃林果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脱贫奔小康支柱产业的领路人,也是甘肃省农科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之一。30多年来,他扎根生产一线,潜心科研创新和服务三农,做果农的贴心人,陇原大地的山川果园中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和足迹。

初心,让他选择了农业科研。

“省农科院培养了我,我的事业在甘肃”。1986年7月,大学毕业的王发林,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来到甘肃省农科院,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选择了农业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和奋斗。

刚参加工作,面对简陋的科研条件,经常要去农村驻点的艰巨任务,王发林总是抢着去干,常常一钻进果园就是十几天。前辈们看到新来的年轻人是个好苗子,索性就把果肉软糖研究课题交给王发林负责。炎热的夏天,实验室简陋的电炉子上架着一口铝锅,一个年轻人光着脊背,不停地搅动果浆,不停地擦汗;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由王发林负责完成的“系列果肉软糖研制”课题终于“熬”出了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企业成功转化。自此以后,他更加执着勤奋,敬业精业,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培育出苹果、桃、梨等果树新品种40多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个,研发出旱地果园垄膜保墒集雨、高光效树形构建、省力化轻简栽培、低产果园改造、微孔袋控缓释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为推动甘肃林果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自己也成为全省果树学科的带头人,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01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使命,让他情定生产一线。

长期奔波在果园,使他深刻认识到,水是制约甘肃林果产业的主要限制因子。苹果是甘肃栽培面积最大、分布区域最广的果树树种,但80%以上分布在雨养农业区,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没有灌溉条件、产量低而不稳。王发林常想,果树生产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他始终紧盯林果业生产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组织力量全力攻关。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干旱影响,许多果农无奈将栽植多年的果树砍伐种上玉米。见到这一幕,王发林格外心痛,下定决心解决这一制约林果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他带领团队成员,住在陇东旱塬,经过三年试验,成功研发出“旱地果园垄膜保墒集雨技术”,能将有限的季节性降雨贮存起来,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0个百分点,从源头突破了果园增产的桎梏,苹果增产25%以上、优质果率提高30%、亩增收800-1000元,引领支撑了甘肃省苹果产业的高速发展。取得研究成果后,王发林及其团队又分头深入主产区,在苹果、桃、梨、葡萄、核桃等栽培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解决了果树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

有了好技术,没有好的品种,也不能帮助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王发林从收集、保存甘肃地方果树资源入手,入深山踏林海,克服种种困难,跑遍果树产区和天然林区,收集保存珍稀地方果树资源230份,成立了西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并以此为支撑,加大果树优良品种选育力度,先后育成苹果、桃、梨、核桃、葡萄等果树新品种(系)40多个,累计推广应用300余万亩。育成的“京陇七号”水蜜桃在全国最大桃产区之一的秦安县种植面积达50%以上;选育出的“陇薄香2号”、甘梨早6、金富苹果、醉人香葡萄等一批“陇字牌”果树新品种,抗寒抗旱特性突出,有效解决了果园品种混杂退化、商品性差的难题,是果农增收的重要支撑,他领衔的果树抗寒资源收集、评价及创新利用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担当,让他始终尽职尽责。

2001年,王发林走上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所长岗位。面对项目缺、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学科团队不强的局面,他没有丝毫胆怯和气馁,组织全所科技人员,紧贴生产实际深挖技术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凝练重大课题,使全所项目数量和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他超前谋划、多方联系、抢抓机遇,使苹果、梨、桃、葡萄4个北方落叶果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性试验站落户甘肃主产县,为甘肃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搭建起了国家级技术平台。科研项目、经费的大幅增长,重大科技平台的落地建设,为研究所购置先进仪器设备、提升研究手段,凝聚学科力量、提升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林果花卉研究所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对此,王发林常说“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可谁都知道,这样的幸运是不会落在没有付出的人身上的。他深爱着果树科研事业,始终坚守科研一线,长期在田间果园、村邻乡间撒播果树科学技术。在他身上,始终装着一把果树修枝剪,实践并指导着果树生产。在他的引领带动、悉心培育下,林果所逐步形成了一批立志科研创新、扎根陇上果园、勇攀果树科技最高峰的学科团队,先后培养了6名博士,涌现出一批省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科技专家,为甘肃果树产业从优势特色发展为支柱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追求,让他始终涵养为民情怀。

王发林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怀揣报国为民情怀的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围绕果园水分高效利用、绿色提质增效,相继研发出一大批支撑林果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模式,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及郁闭低效果园改造,保障了甘肃苹果增加到530万亩,成为优质苹果生产大省;现代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引领支撑了梨产业的发展,较传统栽培产量提高30%,工效提高8-10倍;酿酒葡萄架形改造和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提升了果实品质和产业效益,在祁连酒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年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高优省生态桃园建设模式” 在秦安等5个示范县落地实施,桃优质果率提高12%以上,引领全省桃产业向优质安全高效发展。

王发林和他的团队致力服务果农,和地方政府携手,共同打造了“平凉金果”、“花牛苹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红袍”等一批名优林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了“全国桃产业发展交流会”、“‘秦安杯’全国蜜桃大赛”等活动,使秦安、临泽、成县、静宁、积石山、康县、镇原等7个县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之乡。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了把他和技术成果长期地留在秦安县,当地政府划拨土地、建设科研综合楼、配套科研设施,无偿提供给王发林和他的团队。新建成的秦安桃综合性试验站在阳光的照耀下褶褶生辉,为科技人员安心科研、潜心创新搭建了良好平台,也激励着王发林和他的团队,继续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为富民兴陇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生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始终不忘农业科技创新的初心,始终牢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使命。王发林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今天,他正在用他的精神力量,鼓舞和带动周围的人,去实现更大的梦想。

上一条:杨文雄——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下一条:杨发荣—— 一株藜麦在甘肃的...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邮编:730070

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429号

制作维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